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7月17日报道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失去理智。”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日前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中国市场价格战的态度。
中国电动车市场的狂热无需赘言:130多个品牌在擂台上厮杀,价格战卷起的烟尘遮天蔽日。尽管本土电动车品牌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动能和销量增速,但一个残酷现实是“它们几乎都尚未实现盈利”。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缺乏支撑未来发展的血液——持续投资的能力。
贝瑞德判断,即使中国政府近期加强了行业监管(如对供应商付款周期的规范),但“短期内,我们还不会看到明显的市场整合以及价格回升”。
在灼热的战场中心,大众却显示出一种近乎冷酷的定力。“在当前不健康的市场环境中,市场份额并非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最重要的目标”贝瑞德强调。尽管大众集团在华的燃油车业务带来了稳健盈利,但大众并未把其大量用于销售补贴,来陪跑堪称惨烈的价格竞争,而是投入于大众的战略转型。这包括强化本土研发能力、构建更高效的平台架构,持续优化成本结构。
贝瑞德明确将2025年定位为一个“过渡期”,真正的火力将在2026年和2027年集中释放,约30款全新电动化车型将推向市场。
平台攻坚:从‘升级’到‘新生’
在智能电动时代,一套全球通吃的平台策略在中国已行不通,大众也已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对此,贝瑞德清晰地描绘了平台迭代的路线图:
MEB的本地化进化:并非弃用,而是深度适配——2025年底,一款升级的MEB车型将首次搭载专为中国市场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并引入更具成本优势的磷酸铁锂电池。
专属平台的“双箭齐发”:2026年,面向主流走量市场的CMP(紧凑型平台)将登场;2027年,定位中高端的CSP(中国可扩展平台)将接踵而至。 这两大平台的使命直指中国市场的核心痛点:显著的成本竞争力 + 全面对标本土对手的技术能力。这标志着大众在华技术战略从“全球引入+适配”向“中国原生”的深刻转变。
CEA——大众的本土智慧与规模优势
CEA架构是大众汽车集团第一个基于区域控制和中央计算平台的电子电气架构,其初期开发由大众与合作伙伴小鹏汽车共同完成,基于已有的软件架构打造。这一架构有1000万余行代码,CARIAD中国团队以此为基础,推进自主研发,实现迭代升级,打造架构性能更强、更兼容的新一代版本。
第一代CEA架构将从今年起开始投入使用。其突破性的决定在于CEA架构将搭载于燃油车型——这将充分利用大众庞大的燃油车基盘,最大化摊薄研发成本、加速技术验证与成熟。贝瑞德透露,2027年起,基于最新平台的产品将搭载第二代CEA架构,并具备L3级别的高级驾驶辅助能力。这是将大众传统规模优势与智能化转型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
本土化生态的‘双向赋能’
大众在华的合作与投资策略,其背后是远超传统技术采购的双向深度互信与战略考量。“合作早已超越了单一项目的范畴,”贝瑞德强调。大众汲取小鹏在软件领域的敏捷与技术优势,加速自身转型;小鹏则受益于大众全球领先的质量管理体系与供应链采购经验。双方共同开发的两款车型被明确界定为“与小鹏汽车现有产品并不构成直接竞争”,从根本上规避了内部消耗。
这是一种典型的“长板换长板”式合资,而不是上世纪“用市场换技术”的老剧本。贝瑞德提及与何小鹏保持的定期会晤,“双方都希望将合作拓展到更多领域”。这为未来在更广阔技术疆域的协同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在华90% 的投资来自本土市场利润。2024年两大合资企业盈利44亿欧元,这让中国市场业务无需集团额外注资即可投入转型。这种“自我造血”能力,保障了战略投入的持续性——例如合肥研发中心25亿欧元的投入,将强化本土研发的“心脏功能”,为平台、架构等核心技术的突破提供支撑。
从合作到投资,大众的逻辑始终是“以本土资源反哺本土发展”,这种模式既降低了对集团总部的依赖,又能快速响应中国市场的变化,形成 “在中国、为中国”的闭环。
中国角色从‘市场’到‘枢纽’
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让大众的“中国速度”得以反哺全球。贝瑞德指出,如今大众在中国开发一款新车型的周期已缩短至24至30个月。这一经验直接推动大众品牌将欧洲市场的产品开发周期从48个月大幅压缩至30至36个月。“中国经验正在赋能大众汽车集团的全球发展”,贝瑞德谈到。
此外,大众中国的中期目标是将其在华产量从2024年的300万辆回升至400万辆(2019年水平),但增量部分不再只卖给中国消费者——亚洲(特别是东盟)和中东才是“中国出口基地”的目标市场。狼堡在欧洲和北美的工厂不会因此受到冲击,因为中国出口是“额外蛋糕”,不是“左手抢右手”。这套逻辑等于告诉德国人:中国工厂未来不仅是成本洼地,更是增量利润中心。
编者手记
当非理性的价格厮杀席卷市场,贝瑞德选择了一条以守为攻的道路:以燃油车利润为盾,构筑本土研发的坚固城防,用新合资合作力量为技术转型赋能,用“中国速度”反哺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2025年是大众定义的“过渡年”,但中国市场的竞争从没有休止符。CMP/CSP平台能否如期兑现“成本优势”与“技术对标”的承诺?CEA架构的规模化之路能否畅通?中国作为“出口枢纽”和“效率样板”的角色能否持续深化?贝瑞德的蓝图已然绘就,接下来将考验大象转身的战略定力。
转型从来不是躲避风暴,而是在风暴中建造一艘驶向新大陆的方舟。
作者:王昉
牛配资-牛配资官网-云南配资平台-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