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记者 刘欢
法治日报通讯员 邓爽 周颖桐
通过冻结银行账户、提取商业保单现金价值,原本消极对抗的被执行人全额偿还拖欠2年的债务;采取信用惩戒预警,被执行人主动偿还5000余元租金……
自今年3月“荆楚雷霆2025武汉行动”专项执行活动开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两级法院创新执行工作方式方法,延伸服务触角,通过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的务实举措,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提升执行质效,让司法为民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暖。
用准各类措施
两年前,陈先生入职某汽车科技公司,在工作中致双腿意外受伤,经鉴定,构成九级伤残。
然而,直至公司注销,陈先生都没拿到赔偿款,遂将公司股东周某、刘某诉至武汉某区法院。
经审理,法院判决二人支付陈先生各项赔偿款共计18万余元。他们却认为,公司都垮了,作为股东不用继续承担责任。
为尽快帮助陈先生要回赔偿款,法院迅速启动民生案件“三位一体”机制——
开展调解解心结,针对股东责任认定等争议问题开展多轮“背对背”调解;
同步普法明底线,向周、刘二人讲解多份类案判决,释明拒不执行的法律后果;
并行疏导解困境,执行法官多次与陈先生联系,帮其调整心态、鼓励他积极面对生活。
“作为曾经的老板,对受工伤的员工不管不顾,良心何在!”执行法官没急着搬出法律条文,而是先把人情事理说清楚。
眼见二人仍找各种理由推脱,执行法官严肃地说:“作为被执行人,必须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如果继续拒不履行,法院将依法采取更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经说服教育,二人主动筹措资金,在执行法官见证下,将18万余元现金一次性交给申请执行人。
《法治日报》记者从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了解到,自专项执行活动开展以来,全市两级法院持续树牢“如我在执”理念,用尽用准各类强制措施,切实保障民生权益。
兑现胜诉权益
记者走进武汉某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只见大厅的登记本上,记录着群众诉求。
“如何提交网络查控申请书及二拍申请书?”
“结案申请书已于7月29日交给承办法官了,请问我还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准备哪些材料?”
……
“群众来到法院,恰巧法官外出联系不上,可以在登记本上写下自己的诉求,法官回来后就会第一时间联系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两年前,张女士经该法院判决离婚,孩子由前夫抚养,她每月支付抚养费2000元,可在每周末探望孩子。
然而,判决生效后,女方按期支付抚养费,前夫却以各种理由拒不配合。
今年4月,忍无可忍的张女士向法院申请执行。
一大早,张女士便来到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打听,希望能见执行法官一面,当面讲清诉求。由于承办法官外出开展执行工作,她便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的诉求。
当天中午,执行法官回来后看到留言,及时与张女士取得联系。下午,执行法官赶到张女士前夫工作单位,督促其履行生效判决确定的协助义务:“孩子是无辜的,需要来自父母双方的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见张女士前夫态度有所缓和,执行法官趁热打铁,现场给她打电话,敲定探望孩子的时间地点。
次日,张女士如约见到孩子。执行法官也一同来到现场,再次向其前夫讲清法律规定,希望他以后能积极履行判决义务,不要阻挠张女士探望孩子。
“为更好地回应群众关切,全市两级法院不断拓宽、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努力以最短时间兑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武汉中院执行局负责人说。
加强科技赋能
“您的××号案件于6月10日通过法院的一案一账户收入案款1.2万元。”
向武汉某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不久,李先生就收到一条短信。他喜出望外:“刚立案没几天,就收到钱了!”
李先生是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执行案的申请人。
数年前,李先生借给朋友1万余元用于周转经营,因对方未按时还钱,便将其诉至该区法院。判决生效后,朋友仍不还钱。多次催讨无果后,6月6日他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经走访调查,执行法官了解到被执行人经营一家小卖部,经济收入较稳定,每月银行账户流水数千元。
证据面前,被执行人自感理亏,现场打电话联系亲属筹钱。数小时后,本金加利息1.2万元汇入案件专用账户。
收到案款后,法院当即启动“双向短信提示”机制。
智能短信系统第一时间向案件承办人员发送案款到账提醒短信,通知资金到账情况。承办人员收到信息后,即刻依照规范化案款发还流程,高效审批放款。
法院还同步向李先生发送提醒短信,告知执行案号、到账时间、案款金额等相关信息,提示其耐心等待案款到账。
据悉,武汉中院将规范管理和信息化手段作为专项执行活动的重要抓手,以建章立制促进规范化管理,以信息化应用推动执行工作现代化。
“专项执行活动开展以来,武汉法院持续深化和创新执行举措,有效带动了执行质效和执行规范化水平的提升。武汉法院将牢牢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机制创新为引擎,全力以赴,冲刺攻坚,为保障人民群众胜诉权益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武汉中院院长刘太平说。
牛配资-牛配资官网-云南配资平台-山东股票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